
近期,国内多晶硅主力期货合约价格微涨约2%,引发市场广泛关注。截至最新交易日,主力合约报价突破每吨7.8万元关口,较上月低点累计反弹近8%。这一走势与全球光伏装机需求回暖密切相关——国际能源署(IEA)数据显示,2024年一季度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同比增长23%,中国、欧洲及东南亚市场成为主要驱动力。
价格反弹并非单纯由需求推动。当前多晶硅行业正面临产能过剩隐忧:据统计,2023年底国内多晶硅名义产能已超200万吨,而实际年需求量仅约130万吨。在此背景下,期货价格的逆势上扬被市场解读为对“反内卷”政策细则的提前反应。多家机构研报指出,若政策落地后有效遏制低价倾销和重复建设,行业供需结构有望优化,头部企业议价能力将显著提升。
市场对“反内卷”细则的期待,源于2023年底工信部发布的《光伏制造业规范条件(征求意见稿)》。文件明确提出将建立产能预警机制,严控新建项目技术标准,并要求现有企业单位能耗指标下降15%以上。近期业内流传的细则草案进一步细化措施:
产能置换机制:新建产能需通过淘汰落后产能等量置换;价格监测体系:对多晶硅、硅片等关键环节实施价格异常波动干预;技术创新激励:对N型硅料、颗粒硅等先进技术给予税收优惠。
某头部多晶硅企业高管透露:“政策可能设置产能利用率红线,低于60%的企业将被限制扩产。”这一机制若实施,将直接改变行业“以量换价”的竞争模式。中信证券测算显示,若政策严格执行,2024年多晶硅有效产能增速或从35%降至20%以内,供需差将收窄至5%以下。
期货市场的微妙变化,折射出资本对政策落地的复杂预期。从持仓数据看,主力合约前20名会员持仓量环比增加12%,但多空持仓比维持在1.05的均衡状态。永安期货分析师指出:“当前市场处于政策真空期的博弈阶段,2%的涨幅既包含对供给侧改革的期待,也隐含对政策力度不及预期的担忧。
值得注意的是,产业资本已开始行动。通威股份、协鑫科技等龙头企业近期密集发布技术升级计划,其中通威的“第七代永祥法”将生产成本降至4.5万元/吨以下,较行业平均低20%。这种技术分化可能加速行业洗牌——据测算,当多晶硅价格跌破6万元时,30%的产能将面临亏损,而头部企业凭借成本优势仍能保持15%以上毛利率。
“反内卷”政策的深层逻辑,在于扭转光伏产业链的畸形利润分配。过去三年,多晶硅环节因产能扩张过快,价格从30万元/吨暴跌至6万元/吨,而下游组件环节毛利率却稳定在12%-15%。新政实施后,这种“上游流血、下游吸血”的局面或将改变。
模型测算显示,若多晶硅价格稳定在8万元/吨合理区间,产业链利润分配将发生显著变化:
多晶硅环节:毛利率回升至25%-30%,回归正常水平;硅片环节:N/P型技术分化加剧,薄片化企业更具优势;组件环节:TOPCon、HJT等高效技术溢价空间扩大。
这种调整将推动全产业链向“技术驱动型”竞争转型。隆基绿能研究院负责人表示:“未来比拼的不再是产能规模,而是单位硅料的发电效率。N型硅片对P型的替代速度可能超预期,2024年渗透率或突破60%。”
“反内卷”政策与国际贸易环境形成共振效应。美国《通胀削减法案》(IRA)要求光伏组件本土化比例达60%,欧盟《净零工业法案》设定40%的本土产能目标。双重压力下,中国企业的出海策略正从单纯产品出口转向产能输出。
典型案例是协鑫科技在阿联酋的18万吨颗粒硅项目,该项目利用当地廉价天然气资源,生产成本较国内再降15%,同时规避了欧盟碳关税风险。这种“技术+资源”的全球化模式,可能成为突破贸易壁垒的新范式。据不完全统计,2023年中国光伏企业在海外新建多晶硅产能达45万吨,占国内总产能的22%,这一比例在2024年有望提升至30%。
对于投资者而言,“反内卷”时代需要重新建立估值框架。传统周期股的投资逻辑侧重价格弹性,而新政实施后,两类企业将获得估值溢价:
技术护城河型:如颗粒硅市占率超50%的协鑫科技;垂直整合型:如打通“硅料-电池-组件”闭环的通威股份;全球化先锋:海外产能占比超30%的晶科能源。
二级市场已显现端倪:尽管多晶硅价格仍在低位,但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PE估值较行业平均高出40%。这种分化预示着,光伏产业正从“β行情”转向“α掘金”时代。正如高瓴资本在最新研报中所述:“未来的赢家不是产能最大的,而是能持续降低每瓦成本的企业。”
结语:多晶硅期货2%的微涨,恰似产业变革的冰山一角。当“反内卷”从口号转化为具体政策,光伏行业或将迎来从野蛮生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折。对于参与者而言,这既是淘汰赛的加速器,更是价值重估的新起点。
Copyright © 2012-2023 远见期货金融投资公司 版权所有
备案号:粤ICP备xxxxxxxx号